努斯来提老师从新疆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貌地形特征切入,系统阐释了大漠文化、绿洲文化、草原文化和高山文化四种文化形态对音乐风格的塑造。他以刀郎作品《喀什葛尔胡杨》为例,解析胡杨意象所象征的边疆精神与大漠文化的内在联系,并对比喀什葛尔调式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弗利几亚调式的异同,揭示地理环境对音乐语汇的深刻影响。
讲座中,努斯来提老师特别引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观点: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打开世界文明的钥匙,强调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枢纽,其音乐中沉淀的印度、波斯、巴比伦等多元文明基因,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随后,努斯来提老师为在场师生讲解了交响乐改编的配器法相关知识。其中提到罗布淖尔民歌《红玫瑰》以中国五声调式谱写而成,地域性风格明显。除此之外,努斯来提老师还以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柯尔克孜族民歌等为例,讲解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讲座最后,努斯来提老师对新疆十二木卡姆进行了全面概述,并回答现场师生提问。
此次讲座通过丰富的原创案例分析,不仅为当代音乐创作实践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性方法,更从文化战略高度彰显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的当代价值与国际意义。学院将持续构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双向互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