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润天山、研探三韵——音乐学院举办三场研究生田野采风成果汇报会
9月11日,音乐学院举办三场研究生田野采风成果汇报会。学校研究生处领导、音乐学院领导班子、研究生导师及师生代表共同出席,2025级研究新生到场观摩。
此次田野考察依托我院学术型研究生及音乐创作方向研究生共修的专业必修课程《田野实践理论与方法》展开,创新“民族音乐学+音乐创作+影视创作”协同育人模式,组建跨学科小组,以“田野影像+原创音乐作品+调研报告”呈现成果。此前,音乐学院与传媒学院导师带领23名研究生,分别赴昌吉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乌鲁木齐秦剧团及乐器工坊进行田野考察。本次汇报会以“阿什里歌声”“秦声润天山”“弦音匠心”三大主题为主线,集中呈现了此次田野考察成果。
“阿什里的歌声”专场
调研团队深入阿什里哈萨克自治乡,对当地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考察。本次调研重点关注了达尔汗文艺队,通过现场采录与深度访谈,见证了基层文艺工作者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学术型研究生完成田野调查报告与研究论文,音乐创作方向研究生基于采风素材创作了五首原创音乐作品:民谣《晨光》、女声独唱《阿什里》、冬不拉与吉他的流行弹唱《哈萨克姑娘》、电子音乐与冬不拉合奏《加尔加尔》。
“秦声润天山”专场
调研团队在乌鲁木齐市秦剧团观摩了秦腔演员的排练过程,聚焦经典折子戏《挂画》《盼子》《打神告庙》《会镇招亲》等排练细节。团队重点采录了梅花奖得主李敏老师及青年演奏家王拓老师与调研团队师生的深度访谈。学术型研究生完成田野调查报告与研究论文,音乐创作方向研究生以经典折子戏《挂画》为灵感创作电子音乐作品《幕间幻戏》。
“弦音匠心”维吾尔族乐器制作专场
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乌鲁木齐市阿不都苏甫尔·如孜、麦麦提江、阿巴白克力·拖合提三大乐器制作工作坊。通过田野影像详细记录匠人手工制琴的全流程——从选材、刨木、雕花到调音,每一道工序的精细手法与对音色的极致追求,直观呈现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的匠心传承。学术型研究生辅助完成田野调查报告与研究论文,音乐创作方向研究生以此次田野实践感悟创作出《阿达尔古丽》《沙漠中的都塔尔》两首作品。
展演结束后,现场导师从不同专业角度展开深刻点评:既肯定此次田野实践展演中部分作品的创作新意与民族元素的融合亮点,也针对性指出待改进方向——包括民族音乐研究方向学生在田野实践中的参与深度需加强,作曲方向学生作品在旋律架构、乐器编配等细节上的优化空间,以及作品展演在呈现形式、声画配合等方面可提升的维度,点评兼具肯定与指导,为后续实践与创作明确了改进路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活动生动展现了音乐学院与传媒学院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是跨学科专业实践联动的生动缩影。音乐学院师生以原创音乐创作为核心,参与从民间采风、旋律编配到舞台演绎的全过程,推出多部深植民族底蕴又富有艺术张力的音乐作品。传媒学院则充分发挥技术与传播专长,通过专业的现场录制、音效设计及多媒体制作,为音乐作品的呈现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支撑与传播保障,实现了艺术创作与媒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