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举办《中国传统音乐的腔音、音色、节奏、旋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5-10-22 浏览次数: 10

10月20日,音乐学院特邀中央音乐学院原党委常委、副校长,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天池英才”计划特聘专家肖学俊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传统音乐的腔音、音色、节奏、旋法》的学术讲座。音乐学院领导班子、部分教师及全体研究生到场参加。


图片


 讲座中,肖学俊教授围绕腔音音色节奏旋法四个核心维度,通过丰富的音乐实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在探讨“腔音”时,他引述了明代曲学家王骥德《曲律》中“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的观点,以及音乐家赵元任关于“中国花音用法独特,是音乐特性”的论述,揭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腔音”的美学渊源与文化根基。


图片


 谈及“音色”时,肖学俊教授将其划分为乐音与噪音两大类,并指出西方古典音乐多追求乐音纯粹性,而中国传统音乐以乐音为主、噪音为辅,尤其在打击乐器中展现出噪音的独特艺术表现力。他还结合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四川清音、二人转等说唱戏曲形式,进一步阐释了“依字行腔”原则对民族乐器演奏风格的深远影响。

 关于“节奏”维度,肖教授从中西音乐比较的视角出发,指出欧洲音乐拍值具有较强的“规定性”,而中国传统音乐则以“板眼”体系为核心,呈现出“弹性拍值”“板可略为增损”的节奏特征,体现出时间艺术中的灵动与自由。

 在“旋法”方面,肖教授深入剖析了中西音乐思维的根本差异:欧洲音乐以“块状”结构为基础,注重立体音响的和声色彩;中国音乐则强调“线性”思维,追求旋律线条的韵律之美与内在流动。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围绕“新疆民族音乐与传统要素的融合路径”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肖学俊教授提出“扎根传统、立足地域、创新表达”的创作理念,鼓励师生从中国传统音乐的腔音、节奏与旋法中汲取营养,积极探索新疆多民族音乐元素与传统音乐理论在现代创作中的有机结合。

   

图片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学院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理解,也为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搭建了高层次平台,对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促进地域音乐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版权所有: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团结路734号 邮编:83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