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 霜降忽而至,秋意渐无声
霜
降
Shuang Jiang
传统节气
霜降,在公历10月23—24日之间,此时太阳行至黄经21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意指天气转寒,露水凝结成霜,标志着秋日将尽,冬日临近。
霜降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显著下降,昼夜温差进一步增大。清晨常见地面结霜,草木渐黄,落叶纷飞,万物逐渐进入休养闭藏的状态。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干冷,降水减少,北方秋收接近尾声,南方则进入晚稻收割、油菜播种的关键时期。民间亦有“霜降见霜,米谷满仓”的农谚,寄寓着对丰收的祈愿。
ShuangJiang
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一候:豺乃祭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豺乃祭兽,豺之行兽,方捕而祭陈于地,先祭后食,以报本也。”
现象:豺狼这类动物,开始大量捕获猎物。并将捕来的猎物陈列于地,仿佛先行祭祀再食用,体现了自然界秋金肃杀、回馈天地的意象。
二候:草木黄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草木黄落,色黄而摇落也。寒气所袭,万物凋零。”
现象:随着寒气加深,草木感知气温变化,绿叶纷纷变黄凋零,大地呈现一派萧条之景,尽显深秋的苍凉与静穆。
三候:蜇虫咸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蜇虫咸俯,俯,垂头也。此时寒气凛冽,虫皆垂头而不食,咸俯于土,将入蛰也。”
现象:“咸”即皆,“俯”是垂头、蛰伏之意。此时寒气已重,曾经活跃的小虫都纷纷钻入洞穴,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不动不食,静待来年惊蛰的春雷。
诗词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唐·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鹑衣苦念寒。
可怜裘马客,何事俗尘间。
《赋得九月尽(霜降)》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推荐歌曲——《霜降·秋叶落》
《霜降·秋叶落》以交响乐绘就深秋静美图卷“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当诗人笔下的苍茫秋景,遇上交响乐的磅礴叙事,便凝结成了这首《霜降·秋叶落》。此曲出自著名作曲家杨青先生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万物生长》,由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倾情演绎,著名指挥家夏小汤执棒。
乐曲以双簧管略带凉意的醇厚音色开篇,宛如深秋清晨凝结于枝头的第一缕寒霜。弦乐声部随后铺陈出静谧而广阔的音乐画面,仿若置身于落叶纷飞、千林空寂的暮秋旷野。音乐在萧瑟与丰盈之间交织,既勾勒出霜降时节的清冷与寂寥,亦传递出万物在收敛中积蓄力量的深沉内敛。
这是一次中国古典诗意与西方交响乐语言的完美融合,让我们在旋律的起伏中,“听”见节气更迭,“感”知万物轮回,沉浸于深秋的静谧与诗意。
shuangjiang
结语
霜降,是秋的终章,亦是冬的序曲。至此,万物收敛其华,归于沉静。草木摇落,露结为霜,是为告别,亦为孕育。天地间肃杀的背后,是休养生息、蓄势待发的智慧。
愿你顺天时而养身心,于渐寒的岁月中,守一份内心的安宁与丰盈,静待新生。
END
特别注明:文中所用音视频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12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