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举办《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曲多变”》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5-11-05 浏览次数: 15

10月27日,音乐学院特邀中央音乐学院原党委常委、副校长,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天池英才”计划特聘专家肖学俊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曲多变”学术讲座。音乐学院领导班子、部分教师及全体研究生到场参加。


图片


 讲座伊始,肖学俊教授从民歌分类入手通过对比劳动号子、山歌与小调的差异,揭示“一曲多变”的文化基因。他指出,劳动号子山歌受地域和方言限制,传播范围有限;而小调则更具开放性,能够跨越阶层与地域广泛流传,并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民俗、方言(乃至土语)等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曲调,由此催生了“同宗民歌”现象。

  

图片

  

随后,肖教授以《孟姜女调》和《茉莉花调》为例,深入阐释“同宗民歌”的演变脉络。他指出,《孟姜女调》衍生出多种地方曲牌,如四川清音长城调、扬剧梳妆台等;《茉莉花调》虽变体众多,却因原词经典而广泛传播于南北民间艺术形式中。肖教授形象地比喻:“这些民歌如同文化种子,随商旅、移民播撒,在异地与民俗、方言融合后扎根,最终形成‘同宗不同貌’的文化景观。 

在“同宗曲牌”部分,肖教授从《虞书》“诗言志,歌永言”的古典理念出发,梳理至明代王骥德《曲律》对“曲牌”的早期记载,系统回顾了曲牌的历史演变。他介绍,曲牌经历了从“倚词配曲”到“倚曲填词”的发展,逐渐成为兼具旋律与格律的“传统音乐细胞”,并在传播中呈现出“同曲异名”“同名异曲”和“一曲多变”三种形态,充分体现中国传统音乐“守正创新”的智慧。

针对“同宗板腔”,肖教授聚焦戏曲音乐的生成机制,指出梆子腔、皮黄腔及越剧、评剧等板腔体剧种,均以“原板”为基础,通过节拍、速度、力度变化衍生出慢板、快板等不同板式,直观展现“一曲多变”的显性特征。他强调,“从民歌到曲牌,再到板腔,‘一曲多变’贯穿中国传统音乐演进全程,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展现


  

图片


 讲座最后,肖教授围绕“传统音乐的现代转化”等议题与师生展开交流。他提出,应立足本土文化语境,在守正基础上推动创新,方能深入理解中华民族音乐的源流与方向。

图片

 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音乐“一曲多变”的理论脉络与实践形态,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传统音乐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音乐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作为一场融合历史视野、理论深度与地域特色的学术活动,讲座有力激发了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了以学术实践推动文化自信、服务中华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信念。


版权所有: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团结路734号 邮编:830049